
施工順序:方格網復測→定位放線→推土機清土→基坑開挖→人工清底→驗槽 1.開挖前進行方格網復測, 然后進行建筑物的中心定位放線 2.邊坡要求:先放好坡頂線、坡底線,經復測及驗收合格后開始開挖。基坑開挖坡度系數按設計要求為1:1,基坑邊坡要修平齊正,平整度要求不大于3㎝。 3.采用反鏟挖掘機分層開挖,自卸汽車運土。坡道位置計劃設在(1#塔東北方向;2#塔西北方向)循環水流道部位(因降水井的影響,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位置),坡道寬度8m,按20°放坡至基坑底邊,坡道長度19m。 4. 1#冷卻塔(2#冷卻塔)環基基礎埋設深度為環基-7.0m(6.5m)、中央豎井基礎埋設深度為6.6m(6.6m)、墊層埋設深度為3.9m(3.9m);根據挖掘機最大挖深,環基基礎及中央豎井第一次挖深4.5m,第二次挖深應根據基礎埋設深度確定;墊層第一次挖深根據基礎埋設深度確定。在基底標高以上預留一層人工清理,保留土層厚度20㎝。先從基坑的東南、西南方向呈扇面向北進行開挖。然后從留置坡道處挖出坡道作為施工通道。開挖時邊坡預留20㎝土層人工清理,隨挖隨修整邊坡。 5.測量人員在坑底抄出50㎝水平線,拉通線找平。基底找平后,測量人員隨即放出基底邊坡線及基坑釬探點位,開始進行基坑釬探施工。 6.基坑開挖結束,應及時會同業主、設計院、監理部門等有關人員進行驗槽,經檢查合格并辦理驗收簽證后,立即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地基換填 換填材料應選用級配良好的碎石、礫石、粗中砂。砂石粒徑不大于50㎜。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30%~50%。采用分層碾壓,壓實系數不小于0.97。施工順序為先深后淺,搭接處應夯壓密實。施工質量檢驗必須分層進行,每層的壓實系數檢驗合格后方可繼續鋪填。 土方回填 1.回填土方前應先對填方基底和已完隱蔽工程進行檢查驗收,并作出記錄。坑內的積水、淤泥和雜物必須清理干凈。回填土的含水量應控制在25%~30%。土方回填機具采用蛙式打夯機,壓路機。應分層夯實,碾壓。 2.土方回填的厚度及打夯遍數應在實施前,由試驗人員做擊實試驗來確定。 墊層 1.墊層砼強度等級C15。按設計要求施工,墊層支模分段進行,環基墊層施工前根據圖紙要求放出內外邊線,用覆膜膠合板支設。 2.混凝土采用罐車運輸、泵車入模澆筑的方法,施工時注意保證混凝土的密實度及混凝土頂面標高正確。墊層混凝土表面要趕平,初凝時,用鐵抹子壓平,壓光,不得留有抹痕。混凝土澆筑完畢后12小時內進行澆水養護,并保持混凝土具有足夠潤濕狀態。 3.基礎的墊層澆筑后,做瀝青滑動層。做之前基層含水率應小于9%為宜,可用高頻水分測定計測定或用厚為1.5~2.0㎜的1㎡橡膠板材覆蓋基層表面,放置2~3h若覆蓋的基層表面無水印,且緊貼基層的橡膠板一側也無凝水痕,則基的含水率不大于9%。墊層上部涂冷底子油一道,熱瀝青兩道,總厚度為6㎜~8㎜,再進行上部結構施工。 環基施工 1.鋼筋工程 ⑴、綁扎鋼筋前,要放好環基鋼筋及人字柱支墩插筋,人字柱支墩中心線用紅三角標注出位置,然后搭設鋼筋綁扎輔助架,支架沿環向間距2.6m設置。綁扎鋼筋時,反向分班進行。先在支架上擺設上層環向筋,然后穿箍筋并綁上層筋,穿下層環向筋綁扎固定,穿側面筋、支墩處附加筋,將環筋與箍筋就位綁扎,循環向前作業。 ⑵、綁扎環基鋼筋時,按設計要求應在上下兩層鋼筋之間用鋼筋馬凳或交叉支承筋予以支撐加固,鋼筋馬凳用Φ20鋼筋制作,按5.0m間距梅花形布置,高度為上下鋼筋網間距。 ⑶、鋼筋直徑大于等于20㎜時,采用機械連接,接頭連接區段長度為35d(d為受力鋼筋的較大直徑)接頭宜相互錯開。 ⑷、按圖紙設計要求,環基施工時應預埋好的排泥管及孔洞加固的附加鋼筋,環基施工縫處內環向鋼筋不得斷開,同時施工縫處增加22Φ25鋼筋。 2.模板工程 ⑴、冷卻塔環基模板采用1.22m×2.44m,18厚覆膜膠合板支模,50×100方木作豎楞(方木均經壓刨找平),間距300;用2Φ25并排鋼筋作三道圍檁,鋼管斜支撐加固。模板拼縫處壓海綿條立方木釘牢,模板下端與砼墊層接觸處壓海綿條。 ⑵、加固橡膠止水帶的模板必須牢固、位置準確,止水帶的接頭必須用專用膠結劑粘結,并用夾具夾緊,粘牢后可松開夾具。 ⑶、按圖紙設計要求在環基與池壁連接處的施工縫留寬80㎜深30㎜的企口,內放BW止水條,池壁中間與環基連接處放置連通的YHZ-A2型橡膠止水帶。 3.混凝土工程 ⑴、環形基礎混凝土施工采用分段跳倉法。環基按圖紙設計要求間隔分成Ⅰ、Ⅱ段共八段,Ⅰ段中心軸線長36.681m、Ⅱ段中心軸線長30.568m,先澆Ⅰ段后澆Ⅱ段。每次混凝土澆筑在Ⅰ段或Ⅱ段中,要求有兩段同時進行,相鄰段的分倉混凝土澆筑間隔時間宜不少于5天,以防止混凝土產生收縮變形裂縫。 ⑵、環基混凝土量較大,按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工藝施工。為防止大體積混凝土在溫度(內外溫差)、濕度、收縮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產生裂縫,提高混凝土抗滲、防裂,在混凝土中摻入高效多功能抗裂型防水劑,摻量為水泥量的8%(等量取代水泥)。為了減輕混凝土的塑性龜裂,提高抗滲性能,在水池池壁混凝土中加入聚丙烯纖維,摻量為0.9kg/m3混凝土。 ⑶、環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時,采用電子測溫儀進行測溫,測溫探頭沿環基中間每段布置一組,共設8組。升溫階段每2h測溫一次;降溫階段至混凝土內外溫差大于15℃,期間每4h測溫一次;混凝土內外溫差小于15℃每8h測溫一次;當混凝土內外溫差小于15℃,混凝土表面與大氣溫差連續2天小于5℃時,停止測溫工作,可以撤除保溫層。做好測溫記錄,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不大于25℃,確保混凝土結構不出現溫度裂縫。 ⑷、降低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措施:加強保溫措施的同時,混凝土內部采用循環水降溫措施。在混凝土構件內部預埋循環水管路,采用循環水在構件內外循環來降低中部溫度,增高表層溫度,用塑料膜和棉被進行覆蓋,使表層混凝土積蓄一定的溫度,不至于散熱過快。以達到控制溫差的目的。具體詳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案》。 ⑸、混凝土的拌制應嚴格按照試驗室提供的配合比進行施工,認真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 |